2008年6月6日 星期五

大陸泛藍某兄之作


所謂辯證[某日有感一文] 所謂辯證 莫名其妙地,這個世界上被強行劃分出兩种人。當然不會是男人女人這麽簡單。一種人叫唯物主義,一種人叫唯心主義。我們這邊有十三億人,爲了團結一切力量進行社會主義建設,我們必須全部成爲唯物主義者。唯物主義說,要辯證。 我們辯證了許多人和事,這樣大家覺得很公平,比如曹操,如果你一口咬定他是亂臣賊子,那無會貽笑大方,大家都覺得你沒文化,死讀書;但如果你張口辯證,閉口功過得失,那就怪怪不得了了,又思想的人呐!於是對於曹操,我們因爲辯證而無法一言概之。可是歷史上有那麽多的人,已經被蓋棺定論,十三億張嘴眾口一詞。 先說個“好人”。這可能還是個偉人,歷史學傢覺得他將儒家推向登峰造極。這個人是朱熹。這個朱某讀書是一直有“源頭活水來”,讀得歡快得很。另一方面,男女之事他也歡快極了。他或是誘女或是強暴了兒媳。我們稱這檔子事叫“扒灰”。理學是宣稱所謂“餓死是小,失節是大”的,只是朱熹這個理學的集大成者,被譽爲孔丘之後儒學第一人的大思想家,創新地補充為“失節是小,快感是大。”這一點,這一件事,我從沒在文化教科書上看到過。朱熹是做學問的,我個人認爲生活作風對學問研究而言並沒有直接影響,民風淫穢如日本、歐美,不還是執全球學術之牛耳嗎?但一個對内和兒媳翻雲覆雨,對外還叫駡“存天理,滅人欲”的人,有資格享聖人的香火嗎?後世那些頂禮膜拜的書生,讀書人,知識分子,我覺得若不是被統治者洗了腦,便只有一個解釋:垂涎兒媳。一個淫魔被辯證成了聖人。 說了好人再説說“壞人”。先講個罪大惡極的---袁世凱。這個人狼子野心,冒天下之大不為,復辟帝制,開軍閥統治之先河,最關鍵還賣國求榮,和日本簽下“二十一條”,性質惡劣影響極坏。袁從小練兵發,一直到被清政府罷用,做了兩件極有時代意義的事。一是練出了中國近代第一支正規陸軍;二是利用詹天佑,造出了中國第一條自主修成的鐵路,京張鐵路。詹天佑算是大好人吧,袁下野之後,詹還特地寫信感激大恩大德,可見袁這個人是進步的。後來袁世凱復出,手握清廷的最後救命稻草北洋軍權。南方的獨立軍大都是原清軍改編,戰鬥力可想而知。所以當時的形勢是袁助孫則革命成功,輔清,那同志們逃日本去繼續努力吧。孫中山這是拎得清了,袁一旦輔清那便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要把他拉進革命陣營,只有用更大的利益交換---全國無出其右的大總統。於是用大總統得位置換來了清王朝的覆滅。歷時書上清一色是說,袁世凱盜取革命果實---果子都是他袁大帥摘的,何盜之有?而成爲大總統后,他廢法集權的做法的確有違共和精神,但是符合當時需要的---混亂的年代總需要絕對的權威。縱觀袁大總統得政績,用出色形容是不為過的,他統一了經濟體制,發行了通貨全國的統一貨幣---袁大頭,還整頓了教育,訓練先進的軍隊等等。難怪梁啟超在勸他不要復辟時說:“大總統若不稱帝,便是中國的華盛頓。”可惜他還是稱帝了。但光有野心和實力,而沒有支持是不可能稱帝的。在這個“支持”上,袁世凱上了兒子袁克定的當。相當太子的袁克定給他爸的報紙上,到處事支持帝制的言論,可惜報紙是袁克定僞造的。也難怪復辟失敗后的袁世凱得知以前的報紙是假的,氣得把袁克定打個半死。爲了得到日本的支持,袁世凱簽了賣國的“二十一條”。賣國是結果,而動機是爲獲得日本的支持就説不過去。北洋軍的實力是革命軍無法比擬的,而顯然袁世凱做皇帝不用日本人來批准。合理的解釋是換和平,存實力,長計議。皇帝做不做中國都姓袁了,而爲了換個皇帝做而把自己的心頭肉拱手送給強敵,這種事中華上下五千年大概只出了個石敬瑭。袁世凱沒有傻到那種程度。類似的“賣國”之後又有兩次,一次是蔣中正,一次是汪兆銘。 蔣中正不守東北,張學良和共產黨員怒髮衝冠了。大好河山不戰而降,中國人都很窩火。然後日本人開始經營東北,幾年后南下,一口氣打到江南,囯軍似乎很沒用。這裡要囘宋朝看看。大宋王朝其實國力強盛,步兵強悍,只可惜沒有幽云十六的華北平原上,再強的步兵也無,也抵不住少數民族的兇悍騎兵。蒙古人花了近五十年才滅了宋,其間還有一個蒙哥大汗送了命。要知道這可是幾十年就打到多瑙河的蒙古人。原因就是,南云沒有廣闊平原,騎兵沒有用武之地。把蒙古人的馬換成日本人的坦克,你大概就明白了。整個抗日戰爭的轉折,正是厄長江,通南北的要害處發生的武漢戰役。這樣的仗顯然不是敵後武功隊打的。回頭再看他放棄東北,無疑是明智的。囯軍顯然不是強大的日軍的對手,到蘭封和昆侖戰役,還得從蘇聯進口八十八輛T26應戰。而如果把數十萬軍力撤回南方,讓日本人在北方焦頭爛額,而自己在南方養精蓄銳。然而對於蔣中正來説,有一股“反動”勢力必須先解除---共產黨。而從日後囯黨的失敗來看,“攘外必先安内”這一政策對囯軍是明智的。東北之于蔣中正無異于遼東之于袁世凱,不可能輕易放棄的。但是張學良是“東北王”,他急了,於是兵諫抗日。或曰:“蔣介石大量捕殺共產黨員,被判革命。”捕殺共產黨確有其事,背叛革命值得商榷。共產主義者喜歡階級劃分,袁世凱不管做了多少好事、貢獻,都必須是封建勢力,而蔣中正則是資本主義。共產黨自然是無產階級,要達成社會主義,資本主義是必須推翻的。既然不是你死就是我亡,那有哪兒有“背叛革命”一說呢?只許無產階級打地主不許資產階級鎮壓危險分子嗎?而這種階級劃分我認爲就無異將人們分成三六九等,成爲社會的不安定因素,甚至類似于元朝的等級劃分,是有違其共產精神的。當然現在的人們似乎感受不到了,便對古人肆無忌憚的劃分,而古人每件事的動機都是爲了維護階級利益。這種劃分是荒謬的,說蔣中正背叛革命也是荒謬的。 明國高級將領有許多是清廷官員和軍閥出身。清廷舊臣貪生怕死,而軍閥又多是土匪出身,所以國軍士兵固然勇敢,且淞滬、南京兩戰囯軍還擁有裝備精良的德械師,還是因爲這些軍官的潰逃而戰敗。此後,汪兆銘領導的偽政府出現,近代第一大漢出現。汪兆銘年輕時即為革命黨骨幹,在革命最危險的時候,當有人指孫文等多在國外徒使國内青年送死時,汪不顧孫文等人的勸阻,毅然回到國内,計劃刺殺攝政王載以漲革命氣勢。“此行無論事之成敗,皆無生還之望。即流血與菜市街頭,猶張目以往革命軍之入都門。”這封《緻南洋同志書》是汪的烈士精神凝就的。行動前夜,陳璧君動情地說:“你要去做烈士,我沒什麽可以給你的,就陪你睡一覺吧。”汪一生只有陳一個夫人,從未有過情婦。解放後,宋慶齡去監獄探望陳璧君,暗示只要她寫承認汪有罪的悔過書,便可換其自由,陳拒絕。她始終沒有辜負汪的深情。後來行刺失敗,幸得肅清王善深明大義,判了汪終身監禁。《色戒》中王力宏所吟之詩“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即為汪所作。由此可見,無論是國家大事還是兒女情長,汪兆銘都無愧“德行”二字。後來不服孫中山的章太炎在佈滿孫成爲大總統時也說:“論功應屬黃興,論才應屬宋教仁,論德應屬汪精衛。”在浙財團的支持下,後起之秀蔣中正成爲了一把手。而此後的權利鬥爭中,汪敗下陣來。主張坦共的汪在秘密看到“五月指示”后,終于和蔣分道揚鑣,離開重慶。談抗日的是英雄,談和平的是漢奸,汪在留給蔣的信中寫道:“在我們和平運動的征途上會受到相當的責難,要經常不斷地被罵為賣國賊、漢奸,我已經做好了挨駡的思想準備。”他幻想著“我們在那個時候才能與抗日的青年見面,互相笑著説明以前各自所走的不同的道路。”大義之前,汪放棄了個人榮譽,只可惜歷史沒有給他實現幻想的機會,不知道現在還有多少在世的敵佔區的市民,淚流滿面地感激汪兆銘當年的庇護。胡适後來在日記中感慨,說汪就吃虧在他的烈士情節,覺得他為革命連命都不要,人民會相信他。眼見手下官員一個個貪生怕死,徒享富貴,汪無可奈何,以致常在辦公室内亂摔東西瀉憤。44年汪在日本名古屋病逝,最後的話是“我要回國。”抗戰勝利后國名黨回到南京,何應的部下炸開汪陵,見棺中的汪兆銘身穿民囯文化服,身上蓋著青天白日旗。 我的老師告訴我,讀史豈可無味。我覺得如果十三億人盡尊一家之言,一家之辨証,那不如無味。我不知道所謂公平的辯證爲什麽會辯出如此無禮的階級劃分,更不知道所謂辯證爲什麽會將一個真正不顧名而保囯護民的偉人證得在今天只有一尊跪像。 文章侃侃而談,無任何章法邏輯可言,有些史料可能與其他資料有所出入。但只要讀者觀后能生一絲思考,能收回以往對一些人物偏隘的謾駡,能給與起碼的敬意,先人也能含笑九泉了。 -----------予轉之而已,未嘗祥觀,保留意見

0 意見:

張貼留言

高人請指證,白癡請自證
<a href="連結網址">連結名稱</a>

Heifenbrug 的分享項目

 

About Me

我的相片
阿提拉
在此通告兩點, 1.鄙人止與廣場同歲 2.鄙人的想法決定了鄙人的寫法,是故沒有所謂主客觀
檢視我的完整簡介

閩越國 © 2008 Business Ads Ready is Designed by Ipiet Supported by Tadpole's Notez